为汽车设计城市,还是为人设计城市?
这个问题,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毕竟“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不管在哪个领域,以“人”为中心肯定不会错。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自行车相对于汽车,是落后的交通方式。我们也一直梦想着开汽车、住洋房的生活方式。然而,当汽车时代呼啸而至,我们才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道路拥堵、停车难、尾气污染等一并袭来,汽车的甜头尚未尝得,苦头却百味俱现。
随着“2016年全球最伟大发明”——共享单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才发现自行车在城市的地位,已经被排挤到极其边缘的位置。无论是像年轮似的一圈一圈不断外扩的城市环路,还是复杂如迷宫般的高架桥,都是“以汽车为中心”修建的,留给自行车的“非机动车道”却状态堪忧?——不是走着走着就莫名消失了,就是被路边停靠的汽车挤占。另一组数据也验证了自行车在城市中的窘境: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2015年北京和上海中心城区的自行车出行(占所有方式)比例分别为8。8%和16。1%。
这能埋怨谁?毕竟,现代化城市浪潮在中国的真正开启还不足40年。况且,无论是环路还是高架桥设计,中国一直在仿效苏联老大哥的城市设计模式。
但不管是资本的巧妙运作,还是市场竞争的超凡力量,共享单车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大城市布局。市场、政府、民众的一致点赞,让自行车的回归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必然。
自行车的绿色、健康、环保已毫无争议,而是否便捷则成为其回归城市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自行车的回归,为城市管理者权衡汽车、自行车、行人的路权分配,出了一道考题。毕竟,城市的街道是有数的,如何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前瞻性地规划调整城市道路功能布局,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智慧与情怀。
在宝岛台湾,自行车被称作铁马,铁马骑行是岛内最流行的运动之一。与铁马配套的则是遍布台湾的32条自行车专用道,这些自行车道大多沿河、沿海或穿越风景区。仅台北市有6条自行车专用道,长达160公里。2014年,我去台湾旅游,在风景秀美的新北市、花莲县就亲自体验“自行车专用道”迎着和煦的阳光,拂着醉人的微风,骑行在五颜六色的专用道上,赏景、休闲、健身,那叫一个“爽”!
令人欣慰的是,福建省厦门市也有了新动作。2016年夏天,厦门市邀请丹麦的建筑师,在市中心设计一条长7。6公里的高空自行车道。这条像蟒蛇一样蜿蜒延伸的自行车专用道,横跨5个住宅区和3个住宅区,距离地面5米,位于一条既有快速公交线(brt)的下方。
“中国的城市规划者的意识似乎正在从‘为汽车设计城市’向‘为人设计城市’转变,自行车回归城市加速了这一进程。”设计师trojaborg来自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这座城市别名“自行车城”曾被联合国人居署选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并给予“最佳设计城市”的评价。据称,在哥本哈根“自行车高速公路”已遍布城市的所有区域。
面对自行车的回归,在城市有限的道路资源里,将自行车专用道巧妙地高架起来,既不与汽车、行人抢占道路资源,又无形中增加了骑行的乐趣,不啻是一种高明的设计。据悉,这样的高架自行车道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英国在伦敦现有铁路线上方将修建长达220公里的自行车高速公路,设置200个出入口,能连接600多万居民。德国柏林最近也正在实施一个建设自行车高速公路的计划,一旦建成,将成为柏林城市和郊区之间的重要通道。
看来,自行车的回归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是一种趋势。我们期待着,古老的自行车能在拥挤繁杂的都市中找到独辟蹊径的定位,开启它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