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讲《心灵史》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候那样四处都有他们的念经僧,布道传教。现在不能了,平凉太爷所做的事情就是隐藏,他把自己隐藏起来,维持这一脉生息,把这一脉生息传递给下一个圣徒。他是一个传递火种的人。马明心死后的数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一方面官府对哲合忍耶开始注意,视其为异端,另一方面,因为马明心的死,激起教众的反抗,不断造反和起义,结果是一次又一次的弹压、血洗,整个形势是非常恶劣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平凉太爷的主要任务就是隐藏自己,而且他把自己隐藏得非常好。他曾经有过一次入狱,在著名的底店惨案中。就在乾隆四十九年,清政府在底店实行了一次大屠杀,将1268名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杀掉,剩下2500名儿童、妇女全给清朝官兵为奴,其中近半数流放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南方沿海一带。在这个背景下,平凉太爷入狱了,但他也是悄悄的,没有暴露哲合忍耶的身份,所以他又生还了。他在监狱里除了忍受严刑拷打,还忍受着另一种更为残酷的刑罚,这是种什么刑罚呢?就是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壮烈牺牲而自己苛活。哲合忍耶的最大理想就是牺牲,如果不能够去牺牲,他就没有价值,他存在就没有意义。所以平凉太爷是非常痛苦的,他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赴汤蹈火去牺牲,而他却不能牺牲,为什么呢?因为马明心把教传给他了,他有责任,他必须要把哲合忍耶的火种传下去,这是他的任务,他不能忘记,他必须要隐藏下来。他最终是病死的,就死在修行的井旁边,几十天的不睡觉。

    张承志对他的评价中有一句话是说得很悲壮的,他说:“由于命定的悲剧,圣战和教争都以殉死为结局。留下来的事业,永远由选择了心灵痛苦的生者来完成。”他把死者说成是幸福,而生者是心灵痛苦,就此我门可稍稍窥见这个心灵史的心灵世界的面貌。

    然后就是第三代圣徒出世,第三代圣徒叫马达天。这位圣徒维持大业的时间非常非常短,一共才6年,但是在哲合忍耶历史上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这时候的哲合忍耶没有公开的寺,没有庙,没有一个他们可以做礼拜聚集的地方,看起来哲合忍耶已经完了,已经被斩草除根了,但是有两件事情表明着哲合忍耶没有死,还活着。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当平凉太爷病重时,他们开始实行了一种新的规定,原来教徒们都是要留须的,他门认为这是一种圣徒给予他们的圣形,很神圣的一种形象,而这一次大惨,则正是被诬告为“耳毛为号”而以其标志捕杀镇压他们的。所以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是要把这种仇恨铭刻下来,他们从平凉太爷将死时,开始把须全都剃掉,光脸。在他们来讲是很痛心的,因为把圣须剃掉了,所以他们称作“剃须毁容”他门觉得人的容貌就此毁掉了,可他们必须这样。这个“剃须毁容”是在马达天的时代正式流行、保留了下来。第二件事情则是他门还在悄悄地做着打依尔,没有地方,也不能公开号召大家,他门就立出一个暗号:打梆子。在那些偏僻贫困的村庄里,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听到了梆子的声音,千万不要以为是在敲更,那是在召集教徒们去做打依尔。不能大声地诵念,就默默地坐着。在马达天的时期,这两件事情证明着哲合忍耶没有死。这一个教主是很谨慎、很忍让的,他能委屈求全,看起来似乎比较软弱。这时候形势平静了,最残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大家有点乐而忘忧,说咱们应该盖房子,应该盖寺庙了,没有一个寺庙集合嘛。马达天觉得这样做太兴师动众了,会招来大祸,心里感到很不安,但因为呼声非常高只能同意。大兴土木造房子,果然惊动了官府,结果把马达天抓进去了。关于马达天的入狱报,却有一个美妙的民间传说。是说在新疆那儿有一个教徒,他挑了两个非常非常大的哈密瓜,从很远的新疆往甘肃送过来,一路上过了很多关卡。其中一个关卡的两个清兵说,你这瓜那么好,能不能给我。他说不行,我有用。清兵说你这瓜要干什么。他说我的瓜要敬上。清兵说你的上是谁。他说我的上是教主。

    一下子就暴露了马达天。这是个民间传说,但哲合忍耶到今天为止好像更认可这个民间传说。我觉得这个传说反映了一种安定和平甚至兴旺的背景,走那么远的路,一个教徒,扛着两只瓜送给马达天。但是他给马达天带来的是恶运,马达天被捕了。对马达天的判决是流放,将他流放到黑龙江。、他的12个门徒,自愿地陪着他上路,带着他们的家属。于是壮烈的一幕诞生了。马达天乘着木笼囚车,他的12个门徒以及他们的家小步行尾随着他走向了黑龙江。

    第四代圣徒名为马以德,因其归真于于四月初八而被称为四月八太爷,他是马达天的长子,他是在父亲的流放途中,接受传位。这一辈的光阴是32年,是哲合忍耶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称为“第一次教门的复兴”马以德是一个积极于行动的人,他四处奔走传教,将失散的民众再集合起来。由于前两辈圣徒的隐忍,哲合忍耶保存了一定的人数,这是他所以能集合起教徒的基础。并且,因为血统的关系,他也具有先天的号召力。同时,为要使民众更信任他是“真的”他极其重视自身修养,施行严格的苦行。他强化了许多宗教细节,比如说严格宰牲规定,哲合忍耶用于祭祀的鸡羊牲畜,宰前必须栓养喂食保证洁净与肃穆。他就这样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进行复教,渐渐恢复了信仰,并且重新建立了完整的哲合忍耶体系,比如导师“穆勒什德”地区掌教者“热依斯”村坊中的清真寺开学“阿訇”教众“多斯达尼”这样一级级的组织。他有所创见地把“打依尔”的形式化进日常的劳动,使真主与人们无时不在一起,无处不在一起。例如打麦的劳动,书中摘录了一段史传的原文:“在打麦场上,他们排成两行,面对面地打。一行人整整齐齐地,把连枷打在地上,同时就高声念‘俩依俩罕’。脚也随着移动。另一行人又整整齐齐地打一次,同时念”印安拉乎‘。脚又动一动。“马以德为哲合忍耶做了许多富有建树的工作,但同前三辈导师相比,他没有得到那种完美的牺牲的结局。他是哲合忍耶第一位寿终正寝的导师。如书中所说:”他没有获得殉教者的名义和光荣,而哲合忍耶获得了全面的复兴。“以此种观念来看,马以德则是以另一种方式作出了牺牲。

    第五代尊师马化龙,即十三太爷,可说是生逢其时,他经历了一个壮烈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里,哲合忍耶的奋斗与牺牲是在前所未有的广阔的背景之下展开,照张承志的话说,便是:“哲合忍耶第一次不孤独。”在太平天国的革命之中,涌现了三位回族之子,这三人是云南的杜文秀,陕西的白彦虎,还有哲合忍耶的十三太爷。起义的烽火遍地燃起,回民如同潮水一般涌来涌去,潮起潮落,最终总是以牺牲为结局。同治年间金积堡的战斗是一场残酷的决战,据称,清军使用了“机关炮弹”作者猜测大约是左宗棠用四百万外债采买的欧洲新式军火。这一场战斗持续数年,城被围困,饥饿中已经有人相食者,并且时刻面临着血洗的屠城之灾。同治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十三太爷自缚走出金积堡东门,请以一家八门三百余口性命,赎金积堡一带回民死罪。在这株连殉身的三百余人之中,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一条性命,那就是他的妻子,人称西府太太。似乎也是一个神秘始前定,要为哲合忍耶留一线命脉。这位太太是一个汉人,在一次回民进攻武城时,十三太爷在逃亡的人群中,与一个女人撞了个满怀,后来便娶了这女人,唤她作西府太太。当哲合忍耶退守金积堡时,十三太爷对她说:“你把所有传教的凭证都带上,金积堡破了,你就说,当时是我依仗势力霸占了你。”最后,西府太太果然被释放,她带走了八个箱子,其中四个是传教的“衣扎孜”——衣钵。

    同治十年正月十三日,左宗棠下令,将十三太爷提出官营,凌迟杀害。“十三太爷”这个尊称,便是由正月十三日殉教的日子而来,至此,十三太爷在狱中整整受酷刑折磨56日。从此,当教徒念辞到“万物非主,只有真主”这一句时,要连诵56遍。同时“同治十年”也成了一个教内的代词,专指灾难的极限。而你们要注意,这恐怖血腥的一门,却被张承志命名为“牺牲之美”他极其激昂热烈地书写这一篇章,使人感觉,一个被压抑几辈的理想,终于到了实现的时候。

    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心灵史的心灵世界的内容。

    第六代圣徒马进城,尊称汴梁大爷,是在死后被追认教主的。他是马化龙第四子的儿子。同治十年,他只7岁,跟随受株连的族人走上流放的道路。他们是走向北京内务府,在那里将接受阉割的酷刑,再发往边地为奴。当流放的队伍走到平凉时,有位官吏有心想开脱他,问他究竟是不是马化龙的孙子。他一连三遍回答:“我就是马化龙的孙子!”此时此刻,他便不可脱卸地承担了他的命运。有一位在北京做官的教友,多方设法,到底无法使他免受阉割。后来,只能通融使他来到汴梁,在一个姓温的满人小官吏家作仆人,免于流放边地。温家待他很仁厚,甚至让他与自家孩子一起读书,在他死后,还为他缝了一件袍子送终。这是一个沉默而短命的少年,据温家的子侄说,他夜间不睡觉,不知在作什么。他的经名为西拉伦丁,阿拉伯文意即弦月,是转瞬即逝的新月。他身体衰弱,且心事重重,但却不肯从他的命运中脱逃。

    哲合忍耶稍事养息之后,曾由西府夫人策划并实施过一项营救的行动。西府夫人乘一辆骡车进城,让一名教徒去温家带他。可是当马进城走到骡车前,一见是她,转身就走,营救就此落空。为了在暗中保护照顾他,哲合忍耶在温家附近开了一个小店铺,每见马进城进店,便把一迭钱放在案子上,他有时全部拿走,有时只取几枚。过了几年,他不再来了,人们便知道他死了。这是光绪十五年,马进城25岁。是一代受辱受难的教主,张承志写道:“由于有了他,哲合忍耶便不仅有了血而且有了泪。”他还写道:“由于他的悲剧故事,哲合忍耶终于完成了牺牲和受难两大功课。”这就是在他死后追认的教主马进城对哲合忍耶的贡献与作为。人们至今没有忘记他默默承受苦难的日月。

    如今,每年都有从各处山沟走出来的哲合忍耶回民,走进开封,当年的汴梁城,在人声鼎沸的公园里,找一个地方,跪下,脱了鞋,点香,致礼,诵经悼念,然后,摘掉头上的六角白帽走进人群。

    哲合忍耶是在第七代教主马元章,即沙沟太爷的光阴里步入了近代史。在同治年间的起义中,云南东沟出了一个叛徒,名叫马现,率领清军灭了大东沟。东沟寨子里有一条7里长的地道,一位回民将领便由此实施了逃离的计划。马元章就是在此逃离的行动中,换了汉族装束,率领亲从们成功地逃出的一例。从此教内便有了著名的故事:“十八鸟儿出云南。”十八是指当时马元章正是18岁。出了云南,再出四川,最后进人张家川谷地,开始了复教的大业。在汴梁开店保护马进城的,也是他,他一共守了13年。同时,他还主持营救马化龙家族的另一名男孩马进西,在流放途中,打死解差,背着孩子穿过青纱帐,渡过黄河,最终在杭州藏身。就这样,马元章以张家川一隅为根据地,悄无声息地在一切哲合忍耶旧地展开了秘密的复教活动。他壮大了势力,以他的权威,将这个见惯鲜血的被迫害教派劝导走上和平的宗教道路,使之发展到了它的全盛。它谨慎地对待外界,虔诚于苏菲功课,严格教派组织,与官府达成默契礼让,双方放弃暴力。此时马元章在张家川道堂,可说广交三教九流,迎送八方来客。而在这盛世的顶点,便是震惊西北的“沙沟太爷进兰州”在一篇教文进兰州里,描绘了这个壮丽场面:“官员百姓上万人,众人踏起的尘土遮盖了太阳的光辉。”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一门中的微妙的矛盾。

    张承志在以极大的热情写下马元章的业绩和哲合忍耶的盛况时,他并没有忘记对马元章向官府的妥协作一点辩解,他写道:“哲合忍耶可以放弃暴力但决不放弃自己对于官府的异端感”他也没有忘记在这民国初年的政府,也许是将哲合忍耶作为反清的盟友而接纳了他们。

    但他还是强调:“这里确实含有不可思议的神秘。”于是,不管怎么样,张承志是不能放弃进兰州这个宏大的场面,它使张承志的心灵世界有了最高点,用他的语言说,就是“上限”的景观和完成。一句话:“人道,就这样顽强地活下来了。”现在,我想我可以回答先前的那个问题,就是这一部彻头彻尾叙述教史的书为什么不是历史,而是小说。我的理由有这样几条:第一,是因为作者处理历史这一堆材料的特殊的方法论。如张承志自己坦言的:“正确的方法存在于研究对象拥有的方式中。”所以,他又接着说:“我首先用5年时间,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和西海固贫农在宗教上毫无两样的多斯达尼。”他认为这是历史学的前提,并且强调这在学院里是不被认可的,从而,确立了他反学院的立场。他提出,真正的历史学“它与感情相近,与理性相远”他强调对待历史应以感性的,个人的,心灵的方式,他甚而更进一步否认“历史学”这门学科,说:“回民们在打依尔上,在拱北上,一次又一次地纠正着我,使我不至于在为他们书写时,把宗教降低成史学。”我们也已经看到,张承志在心灵史中正是这样言行一致地,将他情感的方式贯彻到底。

    第二,是他极其个人化的价值观。讲述完这七门教主的历史,我们大约可以基本了解张承志的这个心灵世界的内容,那就是对牺牲的崇尚,对孤独的崇尚,对放逐世俗人群之外的自豪,以摒弃物质享受、追求心灵自由为自豪、为光荣这使他选择了被称为“血脖子教”的哲合忍耶为他小说的故事。并且,使他醉心的场面都是牺牲。他将哲合忍耶的魂定为“悲观主义”他还将哲合忍耶的信仰的真理定为“束海达依”就是“殉教之路”哲合忍耶的被弹压,被排斥,所占弱势位置都是被赋予强烈的精神价值。“手提血衣撒手进天堂”——是为其最肯定,扩张,发扬的情状。他在哲合忍耶的历史上寄托了他纯精神化的价值观,完全无视无论历史也好,宗教也好,其存在的现实内容,他说:“几十万哲合忍耶的多斯达尼从未怀疑自己的魅力,他们对一个自称是进步了的世界说:你有一种就像对自己血统一样的感情吗?”灵史所以是小说的最后一条理由是由叙事者——“我”的存在而决定的,我宁可将“我”看作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个“我”不仅讲述了哲合忍耶的故事,还讲述了他讲故事的情景。他虽然笔墨不多,但却没有间断刻划描绘“我”他描绘“我”是“久居信仰的边疆——北京城里的我”;“我偏僻地远在北京”等等,都是将“我”描写成一个边缘人,然后如何走入信仰的中心——哲合忍耶。

    这就是在关于哲合忍耶的全部叙述之后的叙述,也就是“心灵史”所以命名的由来。

    现在,我想我已经说明了我的理由。那么,大约我们也可以了解,心灵史的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是怎么的一种关系,我以为是一个较为单纯的关关系。哲合忍耶几乎原封不动地成为创作者的建筑材料,而终因创作者的主观性而远离现实,成为一个非实在的存在。

    我所说的“非实在”里绝对没有贬意,如同以前说过的,它是心灵世界的特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