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虹口之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参议员、地主的住宅,解放后没收充公设大队小学。湔县虹口面积大60多平方千米,占湔县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一,据说比郫县面积还大。八角庙这里是虹口的中心区域,而小学这里是中心的核心。

    新修八角庙小学的由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部队兵工建设要山、散、洞,“小集中大分散,依山靠水扎大营”。解放军有工兵团在这里干了几年,他们打洞修路其中一支部队,驻扎在八角庙小学这里。

    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建设任务完成工兵团也外调。部队首长认为打扰地方,特别是和学校的孩子们共处许多年。他们决定由部队出资,将学校重新修建。本来工兵团也有干土木工程的业务骨干,首长们决定后不久,一座砖瓦平房院落式学校即盖起来。我们到的时候看见:学校有6间教室,1间老师办公室;6间带厨房的教师寝室,全部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院落进门处还立了座石碑,上书“军民共建”4个大字。因为是部队建设的,这学校的房舍显得庄重结实。

    前面说了院落整个1亩面积,都是八角庙小学校的用地。有操场、运动场、林地,还有老师们自己种的菜地。加上几十棵楠木树的映照,大片竹木林地的陪衬,这座乡间村小显得庄重肃穆。这所整个1亩的面积,只有几个老师和百十个学生的乡间小学,场地有些空旷孩子们浪得开。对我们刚到的人来说,这里海拔高度约1000米,森林密布依山畔水。虽然湔县还是秋老虎肆虐,这里婉如春天凉气袭人。高出平坝区十倍、甚至百倍的富氧离子,让人有张开心扉的感觉。

    老赵还告诉说修这所学校的时候,部队提出个附加条件。要将部队某家属,在湔县聚源镇学校的某女老师,调进城关的学校来。县教育局也给办理了,该女老师被调到北街小学。

    接下来举行仪式,学生、老师、还有村民们上百人。在院门的台阶前,成排坐在小学生的板凳上,另外三方围观的人比坐着开会的人还要多。领导和代表们都了讲话,其顺序先是乡党委何书记、部队代表,然后宣传部程秘书、教育局老赵、乡中小学领导、村支书、主任等。都依次登台表演一样,把自己想说的讲出来。足足两个小时,快下午1时庆典程序才完成。散会后何书记安排我们,去八角庙街上的小馆子吃饭。江师傅说不驾驶汽车去,因为今天人多这山上的路窄。特别是小孩子们跑来跑去,万一出点事不好!这样我们要吃饭的人群,都跟着何书记顺公路朝八角庙小街走去。

    与何书记走在一起,我们宣传部、教育局的几个人自然成为核心。这四周即前后左右的人,好象都围绕着我们,其中和老赵说话的人多。刚出学校上公路,突然一个戴眼镜的青年男老师挤进来,挡在程秘书和我的前面。他手上拿着张写着字的纸,还有几张尚未干的黑白照片。眼镜男老师说,这是他赶出来的新闻稿件和照片,请宣传部同志帮忙在报刊上发表。程接过后瞄了几眼,说是达不到发表的要求,新闻稿件要有5个W,这稿件上的还不够。眼镜老师一脸茫然?我在大学时听老师讲,所谓5个W即是新闻内容,要求的“人、地、时、因、果”。因为这5个字词的英文开头都是字母W,所以简称5个W。

    眼镜男老师失望地将纸和照片收回,我在旁边向程建议,能否拿回去帮忙修改?然后请成都晚报发表?但程说成都晚报主要发区市县的稿件,乡镇一级的稿件很难发表。这件事也只好作罢,我们跟着何书记继续前行(后来这件事由我们县上办的小报发表出来)。这时一个高个子男老师又挤进来,他是程秘书小学、中学同学。两人相见很是亲热,站到路旁边上说个不停。因为我们要去几里外,八角庙街上的小饭馆用餐,那个男老师还陪着程秘书走了段路。

    这时我也看到自己中学时,同校的一个女同学,还知道她姓梅以下简称梅同学。文革开始时我上初中二年级,她上初中三年级,但我们的年纪差不多。因为我是8岁才上小学,梅6岁开始读书;1964年我14岁上初中,实际上比她还大1岁!紧接着初中两年文革三年,一下子5年过去,不经意间我们都长大成人。特别让人思念的是1969年初,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的时候。她下乡在泰安公社味江大队生产队,而我下乡在幸福公社9大队4生产队。

    某次我去泰安山上,曾路过她下乡的生产队,当地农民叫味江两队。见到梅同学她正好出工,和当地农民一起烧火地。知青和农民一道早些时候,将荒地里的野草、葛藤、小树等,除杉木树之外全部砍倒。等晒干后再放一把火烧掉!据说这样刀耕火种的地能够高产玉米。梅同学戴着草帽在火堆旁穿行,高挑身材脸红朴朴的很好看。收工后还去她居住的,农民院落里参观过。那时泰安的农民家,都用棕树和竹子对剖开,将山泉水湔到灶房的一只石头水缸中。这院落里也有这样的设施,因为梅同学的原因,好象泉水流进缸里的声音也好听。

    当时她还意味深长地说:二天你要来耍啊!那时候梅同学是18岁的姑娘,而我是19岁的小伙,我们都是一身蓝色衣衫。她个子高五官端正,面容俊俏胸部挺拔,很有女人的魅力。梅同学的话语在我心中回荡了好些年!因为她是第一个当面叫我去耍的姑娘。我还知道梅同学父母,都在县食品公司工作。父亲是卖肉的刀儿匠。那年代很是吃得开。

    当年大家都是知青,连生计都成问题,根本不敢奢望找女朋友。再后来时过境迁知青们各自东西,双方都不在交往范围内。一下子15年过去,我自己已经成家还有4岁的女儿。而梅同学呢?她好象还是当年的样子,我们已经走得很接近。她依旧一身蓝色衣衫,衣服的布料和新的程度比知青时候好些。只我不便和她说话,也不好打听她现在的情况。

    虽然和我们走在一道的人很多,但是八角庙街上的小饭馆里,只摆了几桌酒菜。主要是乡上,部队、学校的同志,还有我们来的4个人在这里用餐,其余人等围观一会儿也就都散去了。离开的包括程秘书的同学,还有那位我实际上很思念的梅同学。饭后我们还是沿着来路回湔县,外出的人应该都有此种感觉,归心似箭回程的时间快一些。

    虹口乡共5000多人,自解放以来这里从没有考取过大学生。同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两位虹口籍的学生在城里湔县中学上高中。后来他们取上成都的大学,何书记还为他们组织了欢送仪式。也是几百乡民敲锣打鼓,欢送这两个大学生,从虹口出发去成都上大学!虹口的简报送到县委宣传部来,在部领导的指示下,还以宣传部的名义转发全县各单位。(文庙山居)(未完待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