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乐队隐秘而宏大的开头,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的录制正式开始。
事实上,古典钢琴协奏曲的主要发展线索在1776年由k271奠定,但是直到1784年的六首伟大的协奏曲完成后,莫扎特才已经度过了该种创作形式的技术范畴。
有待尝试的该题材所能承负的情感分量。
至此前,莫扎特还没有写过一首小调的钢琴协奏曲,全面的交响性宏伟篇章也还没有落下笔端。
此后他的创作重心转移到了充满辉煌与炫技的歌剧序曲之上。
几年的沉淀后,在接下来的1785年,莫扎特成就的幅度和深度彻底通过k.466的诞生得到了扩展。
在费加罗的创作期,他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下了k466。
这是一部惊世之作,就如同秦键所迷茫,我们究竟该怀着何种情绪去聆听这样一部巨著。
K466离开了作为特定形式的协奏曲历史,这并不是说他其前的协奏曲更卓越,早先协奏曲所达到的水平使任何此类偏都显得主观武断,即便k466在历史上是一部更有影响力的作品。
但是谁也不能把它仅仅当作一首协奏曲来看,k466不仅属于协奏曲的历史,也属于交响乐的历史,甚至可以归类到歌剧的历史。
正如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我们进入了一个歌剧与室内乐碰头相遇的世界。
“它也许并不是他最常被演奏的协奏曲。”
秦键双手飞速的在施坦威上的黑白格上快速的跳跃着,壮烈的副部旋律似浅实深的伤感一下,隐然流露出的却是明媚优雅。
就像莫扎特在没有声望地位的那段暗淡的时光里,当维也纳灰色的天空几欲遮蔽了他的力量和才话时,这部作品的问世依然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抬手指落又是一个刚硬的和弦祭出,剧烈震动的琴弦凶猛的砸在了乐队上。
无数乐器的声音混作一团,将音乐的情绪推上了第一个高潮。
随后不到三个小节的时间里,钢琴的声音再度弱了下来。
如昙花一现。
诚然,对于很多后世的音乐家而言,k466并不是最受喜爱和欢迎的莫扎特协奏曲。
确实如此,翻开dg发行的唱片历史,比起k491和k271的出场率,k466可怜的就像是一个弃子。
秦键深知这一点,就像无人会将莱奥纳多的《蒙娜丽莎》当作心中的最爱。
在他的心中,k466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卓越。
不过遗憾的是,仰望的同时,也给他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困扰。
与其说如何聆听,不如说如何演奏。
接近一首作品最好的方式是回到作曲家的创作背景,走进乐谱的字里行间。
前者,秦键已经有了先天优势。
所以在后者,他选择了一种迂回的途径。
“k466并没有针对协奏曲常态技巧的进步。”
演奏完了第二乐章,秦键已经感受到了身体带来的疲惫。
阿斯特再次比来了一个ok的手势,眼神示意他需不需要休息,毕竟是录音,录音可以分乐章录,后期拼接就可以了。
但是阿斯特到底只是个录音师,他不是音乐家。
包括萨耶维在内的二人都不同程度上的表现出了对于前两个乐章的满意。
尤为是萨耶维,整个人站在指挥台上浑身上下散发着说不出的兴奋。
秦键对此不好说,他只是在尽力而为,更重要的是他不想中断这一遍演奏。
一切就发生在着亮三秒之内。
秦键对着阿斯特摇了摇头,接着再次看向了萨耶维点了点头。
第三乐章。
三乐段,带有插部的奏鸣回旋曲式结构。
这一次,钢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