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凯庆 张虓
在元、明时期,北京南城有一条着名的河流叫“文明河”,崇文门叫“文明门”,而河在其南,故名文明河。在文明河畔,蒜市口和磁器口因北对崇文门,所以也是文明河最繁华的地方。蒜市口是卖菜的地方,因卖蒜的商贩很多,故名蒜市口。明、清时期,蒜市口外的河两岸店铺林立,热闹非常。
关林边走边说:“原来的蒜市口大街只有7米宽,16号院原为马家私宅,是后来住中院北屋的马姓老人的太祖于清嘉道年间买下的,这个院子的前部分原是临街四间面宽的三层勾连搭房,曾经是洗染坊。曹家是在路北临街的院子,现在这个院子叫广渠门内大街207号。”
关林和方莹走进广渠门内大街207号,环顾这个曾经在红学界引起广泛讨论的曹雪芹故居,两个人的心里涌出不同的感想。临街房的后面与中院之间,是一道东西院墙,院墙中央是四扇木制屏门,飞逝的岁月在屏门上留下了深重的痕迹,门上“端方正直”四个大字依稀可见,诉说着古老沧桑的故事。中院中间有一座小假山,上面爬满了青苔和紫藤。东西厢房各有三间,正房三间,东西配有耳房,与正房有券门相连。
关林和方莹沿东面的夹道进入后院,后院有正房三间,西耳房一间,东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院子东侧有一口水井,井里的水早已干涸。
关林望着这个破破烂烂的四合院,感慨地说:“据红学专家考证,这个二进四合院是国内唯一一处有档案可据、有地图可证、有遗迹可寻的曹雪芹故居遗址,也就是雍正时期的内务府拨给曹家的十七间半房。当年这个院子一定很辉煌,据说曹雪芹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
方莹四下环顾,心中充满疑惑:“《红楼梦》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是啊,高所长说,有红学大师论证,《红楼梦》写的就是曹家获罪进京后光复中兴的一段生活。”
“这个院子怎么看都不像《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啊?差得太远了。”方莹满腹疑问。
“对呀,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唉,我这脑子怎么了?”关林回过味来,拍着脑门说:“《红楼梦》中贾府的人口上千人,这是麝月说的,其中女孩子就几百人,这是宝玉说的,这个小小的院子,十七间半的房子里能住下那么多人吗?其中还有几百个女孩子呐,怎么住啊?搭上下铺也挤不下啊。”
“乾隆即位后,曹家不是光复中兴了吗?会不会又建了个大宅院。”
“不可能,曹家因亏空巨大,负债累累,还不起朝廷的银子才被雍正抄家的,获罪进京后依然背了一屁股债。就算乾隆免了他家的罪,使其家境有所复兴,可是,短短几年的时间,曹家根本没有能力建造出宁荣二府那样的豪宅,更不可能将人口发展到上千人。再说了,如果曹家真的在北京有贾府那样的豪宅,总会有遗址留下吧,可是,有吗?什么都没有留下。”
方莹想了想,说:“我记得,有红学专家论述,如今的恭王府,最初是曹雪芹的家宅,是《红楼梦》中宁荣二府和大观园的原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