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八路军根据地的扩张,八路军与日军的督导队打了几仗,结果是负多胜少,吃了一些亏,日军的气焰再度嚣张起来,不过,日军督导队的人数毕竟不多,虽在局部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大局上,依旧是八路军占据了主动。
冬去春来,时间终于到了一九四四年,在这一年里,世界反法西斯战局不断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节节败退,日军的联合舰队遭到美国人毁灭性的打击,几乎失去了战斗力。
与此同时,在苏联战场上,苏联红军倚仗着强大的人力与物力不断高歌猛进,完全掌握了战略上的主动。虽然每次战斗,苏联红军的死伤人数都远高于德国人,但是,苏联人拥有着强大的人力与生产能力,庞大的资源,他们的武器虽然粗糙但却实用,他们的战术素养不高但却炮火猛烈,后备兵员充足,正是倚仗着这种强大的国力与后勤保障,苏联人不断收复着失去的领土,而收复领土上的居民又踊跃加入苏军,到了战争后期,苏联新增兵员的百分之七十五都是来自新收复领土中。
随后,盟军在英伦三岛聚集了百万大军,此时的英美等国已经意识到,如果再不开辟第二战场,那么苏联人将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越来越大的利益,于是,在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的率领下,百万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终于进入了欧洲大陆,纳粹德国的覆灭已是迟早的事情。
然而,德国人似乎并未太过于重视美英盟军,在德国人的眼中,苏联人才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德国人在西线只布置了几十个师的兵力,而且多为二线部队,而在东线则聚集了几百个师,聚集了德国陆军中的精锐力量。
然而,就算如此,德国人也无法阻挡住苏联人前进的脚步。
德国人研究了大量的先进武器,包括喷气式战斗机,V2导弹,这些划时代的武器却因为数量稀少或是缺少燃料而最终没有太大的建树。
此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却不断谋划着战后的格局。
罗斯福已经连续四届蝉联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担任总统职务时间最长的总统,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付出了大量的物资与财富,这使得美国实际上成为了盟军的后勤总部。
美国几乎以一己之力担起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物资消耗。
正因为如此,罗斯福的话是极为有份量的,在他的倡导下,美英中取得了开罗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中国在战后的大国地位,蒋委员长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领袖。
罗斯福总统对蒋委员长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希望中国在战争结束后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他甚至提出战后把琉球群岛还给中国,中国出动军队控制日本,然而,蒋委员长并没有那么长远的想法,他只是想收回东北、台湾等被日本占领的领土,对于琉球问题根本没有想到。
于是蒋委员长选择了沉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