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跟随董昭入关的副使,得到了那封伪造的书信以后,就要星夜赶回冀州。
临走之前,文昭再三交代他:“公仁留在关中,并非他之本意。吾以书信为要挟,公仁为了得到这封书信,才不得不留于此地。”
“公仁对于本初的忠诚,天地可鉴,无愧于其名士的称号。”
副使闻言,顿时肃然起敬,在心中暗暗想着:“主公如此对待公仁,他却还肯为了主公做出这样牺牲,当真可敬可佩啊。”
董昭没有说话,只是他的眼圈却有些泛红。
虽然董昭弃袁投陈乃事出有因,传将出去亦是名声不太好。现在经过陈旭这么一说,别人都会以为,董昭是为了袁绍大业,才被迫留于蒲坂。
纵然董昭日后效命陈旭,别人也会敬佩他忠君为主,信守承诺。
想起了在袁绍手下,与在这里不同的待遇,董昭暗自发誓:“主公待我何其优厚,吾此生绝不负主公!”
且不说陈旭麾下再添一个名士,却说使者回到冀州以后,将书信交给袁绍,并且备言董昭为了得到书信,而留于蒲坂之事。
袁绍闻言,却是懊恼的感叹着:“公仁全心全意待我,我却对其心有怀疑,当真是愧对公仁啊。”
感叹完毕过后,袁绍就拆开了手中的那封书信。越往下看,他的脸色也就越发难看。
看完了书信,袁绍顿时勃然大怒,骂道:“曹阿瞒果真阴险狡诈至极,枉我一直视他如知己,他却想要之我于死地!”
许攸急忙接过袁绍手上的书信,反复看了几遍才皱着眉头说道:“从字迹上来看,真的是孟德无疑。”
袁绍怒不可遏的说道:“吾自幼与曹阿瞒相交,又怎会认不出他的字迹?”
许攸只是皱着眉头,拿着书信又翻来覆去看了几次,却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破绽。
其余谋士也先后接过这封书信,反复观看。
众人看完过后,全都倒吸了几口冷气。若果真如曹操所言,袁绍必将四面受敌。再加上辽东的公孙瓒,袁氏真的很有可能会被消灭掉。
郭图说道:“主公虽然确认这是曹孟德字迹无疑,也难保不会是陈文昭栽赃嫁祸,想要离间主公与曹孟德。”
许攸亦是附和道:“公则所言不错,孟德自幼与主公交好,情同手足。不管是诛杀宦官,还是讨伐董卓,亦或是后来攻打公孙瓒,孟德都是紧紧站在主公这一边。”
“若仅凭一封书信就与孟德交恶,亦太过武断了一些。”
非常罕见地,沮授、审配没有持反对意见。他们虽然与郭图等人不合,但在大是大非上面,倒也不会马虎。
除非袁绍下定决心,彻底剿灭曹操,占据整个青州、冀州。不然的话,还是应当继续与曹操保持良好关系。
听见众人的言语,袁绍脸色这才好看了许多。
袁绍由于乃是庶出,因此以前很不招人待见,能够交心的朋友并不太多,曹操正是其中之一。
少年时期,两人一个门阀显赫,却是庶出;一个出身阉党,却有远大抱负。按理来讲,他们应该是处于敌对方才对。
毕竟,士族一直与阉党势不两立。
然而,年少时期的袁绍、曹操,却非常罕见的结下了极其纯真的友谊。
袁绍、曹操年少之时,都好游侠,为人轻佻、胆大妄为。
有一次两人去看别人家娶亲,商议着将新娘子抢走。他们悄悄潜入这新婚家的园子,到了半夜十分,曹操他们两个就高喊‘小偷来了’。
娶媳妇的人家都跑出来抓小偷,曹操便抽剑劫持新妇,和袁绍往回跑去。
但是天黑找不着路,两人一不小心都掉进荆棘丛中。特别是袁绍,更是卡在里面出不来了,曹操怎么拉都拉不动袁绍。
娶亲之家发现新娘失踪,当即四处寻找。眼见就要搜寻过来,曹操急中生智,大声喊道:“小偷在这里!”
曹操的大喊吓坏了袁绍,他爆发出了强大的潜力,一下子割断了荆棘,立刻跳了出来。两人这才得以脱困,没被别人抓住。
两人能够一起做坏事,共患难,面临危险不离不弃。这种年少时期最纯真的友谊,一直是袁绍难以忘怀的事情。
若是有可能,他绝不愿意和曹操反目为仇。
逢纪沉思半晌,忽然说道:“虽然不能冤枉曹孟德,却也不能对此毫无防范。”
“主公不妨派遣细作前去徐州打听,看曹孟德是否果真领了兖州牧,而且还上书索要粮草准备攻打兖州。”
袁绍深以为然,就依计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