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探得眉间一点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每当春天到来,写春的诗歌便乱花迷眼。

    关于春诗,易写难工。无论从立意、选材还是表现手法,面对前人写春的作品,我们都如仰高山,有超越之心,无超越之力。

    无意中看见了依依杨柳岸写春的小诗,漫不经心地读了一遍之后,却让人禁不住沉思起来——隐隐约约,诗行中藏着些什么,可以感觉到,却说不清楚。

    于是,天性中的好奇与探幽的因子便活跃起来,对春意作了逻辑与情感并行的赏析。作者这首小诗共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诗面,一部分是诗底(借用一下谜语中谜面和谜底的说法)——小诗字里行间蕴藏的,意象之外包含的都属于“诗底”的部分,属于“内在意蕴”这也正是笔者赏析的动力。

    全诗是按照“三线并行”的顺序进行的:

    一线是时间(清晨—中午—傍晚);

    二线是空间(远—近—远);

    三线是寻春者的感情变化(低—高—低)。

    这三条线同时并行,相互交织,三线合一,将作者眼中的“春意”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表达主题时,作者通过一组“特定的意象”然后运用工笔,如数家珍,绘出春到人间的气象。这些“意象”都染上了春天的色彩,具有了春天的韵味。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清晨的远景。

    此时寻春者的心情如何呢?和蜿蜒的幽径一样(心蜿蜒在幽静),在寻春的起点有一种淡淡的起伏不定、亦静亦动的感受,此时尚未产生某种强烈的情绪——整体上,寻春者是闲适的、轻松的、有一丝愉悦感,属于低端的情绪。

    走在溪边

    心蜿蜒在幽径

    鸟儿的翅膀推开黎明

    草香氤氲

    薄薄的绿雾笼罩着一名寻春者从远方走来,镜头显得有些模糊,只隐现芳草地及一条小溪的轮廓(远景)

    这里,作者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写“嗅觉”由远景中的“薄薄的绿雾”给人视觉上的审美,倏然转移到了嗅觉享受上,即隐隐闻到了春草沁出的缕缕芳香(草香氤氲)。

    在静景之外,作者还选择了一个动态意象:一只鸟儿的出现(鸟儿的翅膀推开黎明),打破了宁静的春晨。仿佛一个报春的精灵,将春之声的画外音如烟雾般地散开,渐行渐远——这里,以“鸟之动”反衬“晨之静”收到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美学效果。此外,一只鸟的突然飞动,打破沉寂,也预示了春天的生机所在。

    这一部分,短短的四行23个字,浅笔静开,便让春晨三种美的形态脱颖而出。这三种美的形态分别是:

    色彩映衬之美,动静相生之美,草香渲染之美。

    身临其境,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如嗅其味——

    草地之翠色、溪水之青碧、小径之幽暗,构成了交相辉映的色彩映衬之美;鸟儿突然飞动与静谧的春晨之间,构成了动静相生之美;而透过视觉上的“草色遥看”观赏者恍惚间闻到了草香,这是香气氤氲的渲染之美。

    将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观者自然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这种美好的情绪正是全篇的“情感之纲”在其统领之下,节节向上,步步深化,将寻春的盛景和感春的情怀高度合一。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春晨的近景。

    随着春景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寻春者的情绪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在探春的过程中,寻春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达到了高潮,属于高端的情绪。

    春露出爱美的天性

    碎花装饰衣裙

    纤腰婀娜

    拽走隔岸观舞的眼睛

    清澈的水面

    谁的倒影

    静伴丝丝流苏低垂

    宛如少女害羞的眼帘

    寻春者,一路走来,越来越近。而由远到近的春色也开始历历可数,尽收眼底了——

    场景一:

    草地上各色的小花,五彩缤纷,与绿草如茵相映,仿佛是春姑娘着了一套“迷你裙”在青光中在和风里翩然起舞。其中“拽走隔岸观舞的眼睛”这是间接地写春姑娘之美,即通过人们纷纷出门“踏青寻春”的场景来表现人们盼春、寻春的情怀。这样的描写与“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的手法异曲同工,胜过罗敷之美。作者通过拟人,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极力表现春之美丽,效果斐然。

    场景二:

    上一个场景是在陆上(草地),而第二个场景则从陆上(草地)转入了水上(水面):

    那河畔的春柳,是深闺绣阁中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