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的话验证了好友的推测。职场上躲了多少猫猫,没有人能统计的出来,而职场中的冷幽默以及被忽悠的感受,也只有趟过职场的人才会有真真切切的体味。那种盯着四万亿投资项目找工作、盯着国家部门新政策找工作、盯着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找工作的空头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多少显得有点儿不关痛痒。就拿“三支”来说吧,国家出台新政策,鼓励并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贫困乡村去支医、支农、支教。硕士研究生无需笔试,可以直接面试,但年龄要30周岁以下。我已过卅,怎办?去不了呗。真憋气!报考硕士研究生时要求40周岁以下,到毕业就业时,岗位却绝大多数要求30周岁以下,除非我越读越年轻,否则永远没指望了。教育机制与就业保障机制很不衔接,不仅体现在不受人才市场青睐却又影响自己一生的专业上,也体现在诸如求职者年龄等细微之处。国家用以刺激经济发展的四万亿投资项目,大多放在交通运输、水利设施、新型能源和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社科类好象不在其覆盖面之下。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能为其创造效益或者说不能马上为其创造效益的文科生是难有用武之地的,上级主管部门若出于增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考虑而强行要求其拿出岗位来招人,就会出现上述江西人才市场上的忽悠事儿,暴料出五花八门的冷幽默来。
“有些单位是会这样,变相做广告呗。我们又不能不许人家这样做。”在离开江西人才市场时,我向主管人员反馈了我的意见,表示场内所招的岗位与招聘会的名称很不相称,自己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工作人员给了我这样的回答。看来主管部门对于职场上的忽悠事儿早已司空见惯,但是是默许还是一种无法处治的无可奈何,只有他们内里人知道,求职者是不得而知的。
如果说北京职场给我的是失望,那么江西职场应该说是绝望。好在有广东普宁职校的抬爱,与我签下了劳动协议书,约定我八月份去报到上班。我倒不敢自诩是人才,普宁职校最终会不会变卦我也说不准,但普宁职校的校长确实三番四次打来电话,苦口婆心的劝我去他的单位就业,至少说明其用人单位还是把我当人看,又多少让我有点感动和欣慰。江西某位官员在批评江西人才外流现象时说:“现在不说什么孔雀东南飞了,连麻雀也东南飞。”实事求是的讲,江西也很重视人才,就拿南昌大学来说事,去年一口气引进了三位长江学者担任学校副校长。但江西省的重视人才的做法所体现出来的似乎是一种英雄史观,而不是群众史观。诚然,在一些高、精、尖的领域里,确实是需要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来把关,毕竟知识决定高度,可是英雄再怎么了得精力也有限,不可能事事亲躬,一些繁杂的具体事务还是要基层工作人员来做。江西只注意引进“孔雀”却无意于留住“麻雀”我这只麻雀为了自身的生存,能不飞往别处去寻找自己的栖息地吗?若是基层工作人员都走了,英雄成了光杆司令,也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普宁职校要在八月份才能入编上岗,这期间的数个月不能白浪费了,毕竟经过三年的“洗劫”囊中早已空空如也。可是短暂的事儿并不好找,尤其是文科生。好在读研期间做过兼职保安,清楚保安岗位上的一些门门道道,于是瞄准了保安一职来找。当然,我是以一名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身份进行的,隐匿了我的真实身份,怕以研究生学历去应聘保安反被人耻笑。这一个月来,根据报纸上刊登的招聘信息,东奔西跑,面试了不少的单位,填了不少的表格,可就是没等到一个回复电话。不得已只好再次出入职场。
“你好象在我们单位投过简历。”3月21日,在位于南昌火车站附近某宾馆里举行的招聘会上,我正猎寻着各家保安岗位的要求,眼前一位招聘人员的话让我停住了脚步。我定睛细看,天啦,正是前几天面试过的赣江旁摩天轮附近的某娱乐馆。
“你找到了什么好工作么?”她笑了笑。
“我一个做保安的,能找到什么好工作。”我讪讪的笑道“我等了好几天都没有接到贵单位的电话,以为贵单位不要我才”
“你当过兵么?我们这里的保安都要会打架的呀。”旁边走过来一位男士,打断了我和她的对话,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都是挺屌的那种。
我想其他的求职者大概也有类似的尴尬邂逅吧。只要留心一下不难发现,许多用人单位也像求职者一样,赶趟儿似的赶了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乐于职场而不疲,也不怕劳命伤财。当然,求职者要权衡之后选择待遇好的用人单位,而用人单位也会比较一下选择较为优秀的员工,这都无可厚非。但,求职者虽多,也就是这些人,合适的早已和其他的用人单位签约走了,想跳槽的员工所要求的待遇是要超过原用人单位的,越到后面越难找到“物美价廉”的员工。我真想反问一句:“你是否又招到了让你满意的好员工呢?”招一两名保安也要费这么大的劲儿,我还真佩服这家娱乐馆“吃苦耐劳”的精神。优秀不优秀只是相对而言,能胜任本职工作就行。再说保安一职,只需略懂一些安检和消防常识就可以的,又不是什么科技研发领域,需要尖端人才?
当用人单位抱着一种调侃的心态去“戏耍”求职者的时候,求职者又岂能会忠于职守勤于工作?任何事业都是要人来做,老板只有唤起了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事业才会有所发展,单位才会发展壮大。而忽悠员工的后续是被员工所忽悠。
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彼此多一份牵就,多一份沟通,又何惧金融危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