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章两件难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四十章  两件难事

    正如父亲所说,建华他们这帮知青在过了新鲜劲后,逐渐感觉到乡下的苦闷和无聊。在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有的甚至一次乡下也未去过。初到农村,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和神秘,哪哪都比城里强。城里没有新鲜的空气,城里没有绿油油的庄稼,城里没有一望无边蔚蓝的天,城里没有敦厚朴实的农民,城里没有待他们逐渐地适应了这些从未接触过的东西,适应了这里的一切,眼前的一切都没了新鲜感,都熟视无睹时,他们来时的热情象放入冰箱的温度计上的水银柱,刷得一下掉了下来。

    知青们刚来时的万丈豪情,这时早已烟消云散。建华和同伴们每天依然懒散的出工,表面看像一个十足的农民,可打心眼里厌倦了这里的生活。

    下乡的第二年,母亲依照父亲的指示,带着全家人的重托,来到相距200多公里的乡下看望建华。母亲原想带上建章的孩子一块来,父亲不让,说孩子太小,路太远不安全。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母亲来到建华下乡所在的县城,等待母亲多时的建华,亲热地让母亲上了和她一同来接母亲的马车。这是大队的车,今天到县城送东西,正好顺路接母亲。

    坐在马车上,唠叨着闲话,这一路又走了一个来小时,到了知青点。母亲举目望去,这里的情形与早年自己所在的乡下并无二样。低矮的草房,高大的杨树,浓浓的泥土气息,衣衫破旧的村民。正值麦苗拔穗时节,大田里的作物,你争我抢地向上疯长着,满眼一片翠绿,煞是喜人。

    母亲从路旁的田里抓了一把黑黝黝的泥土,用力一攥似乎就要冒出油来。母亲脸上荡漾着欣慰的笑容。她心里踏实了,建华下乡能来到这里,真是好运气,难怪每年打下的粮食吃不了,还得送回家。就是在这里真的呆上一辈子,吃饭是没问题了。

    知青点是一处小院,两排平房由男女知青分住,两排房中间,是一间有三间房面积的大房,这是知青做饭吃饭的地方。母亲蛮新鲜地在建华的陪同下,在小院里转着看着,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什么。知青们都下地了,小院里没什么人,只有做饭的大师傅在忙着做饭。由于母亲的到来,队长放了建华一天假,让她陪母亲。这也不是她特殊,哪个知青家里来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看完了小院,母女俩进了屋。每间房住两个人,里面是占去小半间房的一铺炕,门前空地摆着两张小桌,放着各自的用具。两人坐在炕上,母亲望着比上次回家探亲更黑更壮的建华,摸着她的手,关切地问,地里的活累不?

    建华答,刚来时累,现在好多了,已经习惯了。

    母亲说,和刚从家里走时比,你可是大变样了。吃了苦受了累,倒出落成大姑娘了。

    建华说,我变得还不是最厉害的,变化最大的要数田小芬了,她刚来时细高细高的,现在壮的像一头牛,饭量大得吓人,比男的都能吃,劲可大了,男知青都不敢跟她掰腕子。

    母亲说,在这概也不闹病吧?

    建华说,有时也有个头疼脑热的,但少。以前在家里稍微不注意就感冒,在这就没这种现象。天天喝凉水,也不见跑肚拉稀。

    母爱说,那是你身子骨比以前结实了,能抗病了。那也别大意了,还得多加小心,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出门在外,不象守家在地的,要多打对自己,听见没?

    建华说,没事,这里也有医务室,小病都能看,大病就去公社,公社还不行就去县里。

    母亲说,听树梅说,你们知青点里都在搞对象?

    建华说,嗯,有几个,也不都是。

    母亲说,那你呢?

    建华说,我没有,我不想在这搞。也不知以后会咋样,听人们说政策有可能要变,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今年不像去年,扎根呀战天斗地呀嚷嚷得那么凶了。

    母亲说,不管咋说,你自己要打对好自己,别摊上吃亏倒霉的事。

    建华说,我知道,放心吧。

    晚上,母亲在建华的屋里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放心地回去了。

    一晃到了第三年。应届毕业生下乡已成强弩之末,已没人再提扎根的事。陆续的已经有知青办了回城手续。建华又来信了。这次来信给全家带来不小的震动。信上说,知青们都已经不安心再呆下去了。返城风越刮越凶。有人认为自己根本没希望再回城,开始张罗着跟当地村干部的子女搞对象,以求今后能得到照顾。能走后门的都四处活动,托人送礼办回城。建华他们知青点已经走了近一半,别的知青点有的走得更多。她的来信话里话外流露出对回城的渴望和对现状的不安。父亲这下可做了难,自己一无权二无钱,不可能像别人那样送礼搬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