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对于李贽的态度洪涛权当没看见,自己年轻时和父亲聊起某些道理也是这种态度。
越是无知的人就越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当真理,因为他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它想法,也就无从去比较高低。
古人不是发明过一个词嘛,叫做自大。
古人还生动的比喻过,夏虫不可语冰。
和一个从来没见过冬天的人描绘冰天雪地,他除了觉得满嘴胡言之外还会认为对方是个大骗子。
根本不去想有没有可能真存在冬天,有没有可能是自己错了。
“……本朝以孝立国,以儒治国,怎可句句不离商贾之事!”
很显然,李贽好像不是夏虫,他考虑了很久,依旧没找到反驳的理由,但又不太甘心无言以对,于是人性的通病就犯了,开始找援兵,比如圣贤之书。
“何为孝?《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谏诤章又曰: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本朝因抗拒父母、直言谏君,被官府责罚、被当庭杖责者不计其数。
本宫请问老先生,到底是该按照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来做呢,还是按照子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来做呢?
何为儒?《大学》有言,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虽然没看过老先生的书,却听闻弟子信众遍布,想必要比朝中那些尸位素餐之辈更符合先贤教诲。
然先生是否仔细研究过格物?是否致力于了解世间万物的规律?
如果有,能不能告诉本宫,从泉州出海如何抵达欧罗巴诸国?造一座高炉炼铁如何日产万斤?种一亩地怎么才能让粮食高产?用一担丝怎么才能更快织成绸?或者如何练一支强军平定北方?”
只可惜李贽找的援兵也救不了他眼下的危机,以孝治国纯属用私德代替公德的糊涂之举,如果人类全能把自己的道德标准提高到那种程度,地球早就大一统了。
儒学也是一样,它本身没错,讲的道理都对,问题出在了前提,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这些道理成立,在什么情况下就不成立。
古人写的时候怕是也没打算当成不变的真理,他们当时只是在总结世间的规律,打算留给后人当参考。
之所以被推崇到如此高度,无外乎利用价值这四个字。
有人想利用它们的内容去忽悠人,达到某种目的。
儒学崇尚格物,啥是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用后世的话解释就是哲学和自然科学。
曾子认为,想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最先需要增加知识储备,当量到达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明事理。
而明朝的儒家学者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故意省略了这一步骤,用熟读四书五经代替格物探索,认为只要把这几本上千年前的书背得滚瓜烂熟,再加上一些解释就完成了修身的步骤,接下来可以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人活世间,浑浑噩噩,草木一秋。偏偏我却受尽磨练,不得安生原来所有种种皆是恶鬼作祟,他纠缠着我活人非人,恶鬼不恶,道尽世间人性丑恶...
男友劈腿闺蜜,还会有比苏锦更惨的人吗!酒吧买醉把齐夜当成负心汉痛骂一顿,一场闹剧关键时刻他却停下不愿被当做其他男人的替身。再次相遇,他英雄救美。也许他就是她命中的大英雄吧,只是这大英雄真的爱她肯伴她一生还是另一个背叛的开始?...
他是无敌战神,八年戎马,声明赫赫。为查清自己父母的死因卸甲归家,没成想成了大家眼中的废物...
少年楚岳得众圣殿传承,修万古不灭经,自创大道印记,在逆境中崛起,一人一刀,斩尽天骄!...
宋蕴之,人生三大事吃凑热闹捡尸体。沈苍梧我的弟弟,只有我可以动他。柳煜本王绝对是交友不慎啊!那什么,咱们建个门派吧镜肃门么?!以镜为鉴,肃清天下不平之事江湖,朝堂,波云诡谲,跌宕起伏,那又如何?...
莫栗穿到死亡率略高的末日漫画里,还成了男配的炮灰姐姐。 看着自家超级可爱的弟弟,莫栗决定要让他们远离玛丽苏女主。 咦?那几位小正太都挺可爱的嘛,全部拐过来做弟弟,一个都不留给女主荼毒。 弟弟越拐越多,形势好像有些不对 等一下!大姐大可不是你们的保姆啊喂!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