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所谓漕运,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漕船运输。
通过水路运输大宗货物古已有之,但称得上漕运的只能从隋炀帝之后算起。
没有杨广耗尽国力开挖的大运河,不管运输多少货物也只能叫水路运输,不能叫漕运。
但做为皇帝必须要全盘考虑得失,海运受气候水文影响不太稳定也是实情,如果能选择运河为主要路径应该也不算坏事,于是下旨修缮运河。
要问这些官员为啥这么喜欢河运,是不是河运真的比海运有优势,可以为国家节省运输成本呢?狗屁,这件事看上去是两种不同观念的学术争论,背后却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心思,说白了就是利益之争。
这里的漕,特制人工开挖的水渠,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大运河。
经过几百年的修修补补,到了明代,这条大运河已经向北延伸到了通州。
理论上讲,从杭州装上货物,一口气就能运到北京城里。
在后世里哪个行业对国家发展重要,哪个行业就会得到大量投资,从业者也相应的更容易挣到钱。
古代也一样,随着首都北迁,漕运成了不可或缺的行业,肉眼可见的重要了起来。
于是从业者们就开始动心思了,不是琢磨着该如何提高生产力,而是一门心思的想着该怎么从这个行业里为自己以及家族牟取更多利益。
最好能做到垄断的程度,那样一来就能世世代代吃喝不愁了。
至于说能不能为国家节省运输成本,谁会在意呢,节省下来的钱谁也拿不到,反倒是多浪费点大家才有可能从中捞到些好处,皆大欢喜!
那明代初期是不是就没有漕运呢?答案是否定的,不光有,还特别重要。
除了利用京杭大运河之外还有不少海运,属于双管齐下,运输的主要是军粮。
然后大家伙轮流上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河运的好处,再把海运的风险进一步夸大,最终说服了万历皇帝取消海运,把向京城运送大宗货物的担子全押在了大运河上。
而且玩河运的和玩海运的还不是一拨人,双方谁也无法完全替代对方。
这下就有点麻烦了,想独霸漕运行业,必须得打断其中的一条腿。
最先提出用河运代替海运的是户部尚书郁新,理由是海运不太安全,时不时会出现翻船事件,对保障京城的粮食安全有很大隐患。
洪涛穿越到明朝之前,坐在家里看书时大概也是这个路子,直到册立太子之后,正式接触到了内阁大学士,才从他们的嘴里听到一个新的大坑,漕运!
永乐皇帝没有偏听偏信,找来工部和漕运总兵问了问,得知此时的运河河道年久失修,水浅王八多,无法承担漕粮重任,把这个建议给否了。
反之,支持海运的官员也是同样的想法,基本上都和海运环节有勾连,属于利益共同体。
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失败了,败给了另一个利益共同体。
从支持河运、海运的利益共同体上也能看出朝廷里的派系斗争原型,啥东林党、浙党、齐党、阉党,说白了全是一个个诉求不同的利益共同体,为了自身利益在每个政策上面都要激烈交锋。
赢了的受益,输了的吃亏,仅此而已。
国家、民族、百姓、社稷,在他们眼里仅仅就是斗争工具和武器,用得上的时候爱不释手,用完了马上扔到一边,连必要的保养都懒得给。
(本章完)
她含冤而死,香魂竟然穿越到暴君身下,浑身绯热无力,他撕去她的衣裳,冷笑道璃美人,你可要记好你的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右相嫡长女白墨冉,温雅贤良,品貌出众,朕闻之甚喜,念其与太子实为良配,特册封为太子妃!一道圣旨,白墨冉幸福安宁的生活天翻地覆,成为了人人羡艳称赞的天之娇女。却也不过一夜之间,母亡父离,半面丑颜,被逐相府,无人问津。自此九年隐忍,与世无争,韬光养晦,只为一朝锋芒出鞘,拨开迷雾,将复仇之刃亲自送...
一家已经在二十年前倒闭消失的邮局,如今却又再次出现,可他们不再为活人送信,而是为鬼服务,而我就是那里的快递员。...
为了上位,我做了领导的奴隶,为了上位,我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为了上位,我无奈之下含泪走进领导的闺房...
误把口令红包,发给了班主任没想到她竟然这样...
当一个浑浑噩噩每天虚度年华的大学生,突然被僵尸之王咬了,成为了一个神秘,不老不死,拥有特异功能的僵尸之后他会做什么?是维护正义,做一个为国之侠?还是惩奸除恶,创造一段属于自己的不老传说?新人第一次创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多收藏,您的支持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