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天气依旧继续,但在七月份比天气更加火热的是全国数十万大学毕业生们的热情,那些大四的学生从大学校园中走出来,正式步入了社会,开始为国家做贡献了。
在九十年,大学生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从没有找不到工作的可能,国家会为他们安排好人生的下一个目标,每个人都有工作,这可比刘琅那一代八零后大学生强的多,当然,这是一定的,看看人数就一目了然。
九零年全国大学及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只有六十多万人,而刘琅那一届毕业生正好赶上了扩大招生,全年毕业人数一下子就猛增到了二百多万,至于说到了二十多年后,基本上每年都有五百万以上的毕业生,二零一七年这个人数更是突破了八百万。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说大学生不值钱了,满地都是大学生,这种言辞之中有对大学生的不屑,同时也带着一丝对过去的留念,在他们眼中,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才是真正的大学生,新世纪的大学生根本就无法与之相比。
他们的论断当然有正确之处,但是这些人没有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大量大学生的出现不代表国家教育的失败,恰恰相反,这是国家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成就,因为国家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成功的变成了大众化,普及高等教育对国家的影响绝对比精英教育大得多,因为这是一个基数问题,基数越大,成为精英的概率就越大,要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可是经历了半个世纪才做到了普及高等教育,而中国只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当然,不可否认,如今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上要比高考改革后的大学生强,毕竟人数少,教育资源相对就集中,他们也为国家的改革开放贡献了巨大贡献,至于说教育改革之后的那些大学生,他们的贡献要到二三十年后,乃至更加长的时间段上才能发挥出来。
正因为这个时代是精英教育,每一位大学生毕业后立刻就会被分配到各行各业,大部分都是企业,少部分则是政府机关,比如工业部部长江波涛的儿子江宏毕业之后就被分到了沈城工业厅下面的一个单位,然后又被刘琅点名叫到了阜城,三年过去了,他已经成为了阜城机械局的一名科长,同时也是骨干,明年准备提拔他成为机械局的副局长。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要被分到企业工作,在分配工作这个阶段大学生几乎是没有任何自主权的,有的人可能被分到首都的企业,有的人则可能被分到沪市,不管是首都还是沪市都是大城市,也是所有毕业大学生理想的工作之地,但这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的人只能是随波逐流,更有不少人被分到了偏远地区,如果你不服从分配,那不好意思,你就没工作了。
大学生在工作上没有选择权,但是现在北方工业集团给了他们一个大好的机会,林海带领的招聘团队第一站就来到的华夏大学,组织了一场专场校园招聘会。
在这个大学生工作国家统一分配的年代里,招聘会可是一个稀奇的事物,更不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