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鲁迅《野草.雪》中雪的美学意象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自序:后汉书?祢衡传记载,当时名士祢衡常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也就是说祢衡一生推崇的人唯有北海太守孔融和曹操的主簿杨修。而我最为推崇的是毛泽东主席和鲁迅先生。所以,当我在学习鲁迅研究这门课程的时候尤其用心,而且怀着一种无比的敬仰来阅读、思考他的作品。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一部“奇书”许多篇章隐晦曲折,真正涵义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曾阅读并背诵过野草中的雪,因为特别的钟爱,曾对雪有所研究,撰写此文,与众友分享。

    散文集野草记录了鲁迅先生在两次革命高潮之间的苦闷与彷徨的思想轨迹,其中不乏对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歌颂与对美好事物憧憬的篇章,雪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散文诗雪写于希望之后,发表于1925年11月,全文呈现的是明朗的色彩,洋溢着积极的主调,从中可以看到作者超越虚妄之后的希望。作者通过“雪”这一意象,显现了一种伟大思想和人格力量,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

    一、江南雪、朔方雪与“优美”、“崇高”两种美的对应。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与朔方的雪。朔方飞雪强烈的动感与江南雪的静美相辉映,宛如一对孪生兄妹,互相依凭又各自独立,成为两种不同的美学意象。

    江南雪是“滋润美艳之至”又衬上“血红的宝珠山茶”、“冷绿的杂草”可谓线条柔和,色彩明丽。作者通过此景物构筑的是和谐、统一的境界,即江南雪国里特定的平和宁静与美丽温馨,给人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体现了一种“阴柔之美”属于美学中“优美”的范畴。在这一意象中,寄寓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与江南雪相对“朔方雪”这一意象则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文中展现的不再是和谐统一的境界,而是矛盾双方激化的“动态”过程。给人恐惧和崇敬之感。依此特征当归入“崇高”(美的另一种类)。此时,读者面对的是一种“决不粘连”“永远如沙如粉”“弥漫太空”的飞雪。当“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并且“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这里的“弥漫”与“奋飞、旋转、升腾”分别体现了“数学上”和“力学上”上的“崇高之美”即既有体积上和数量上的无限大,超越了常人感官所能掌握的限度,又有一种巨大的外在力量显现。其中“包藏火焰”又是飞雪内在力量的初露端倪,使得朔方飞雪的“内”与“外”的崇高之美得到了有机统一。当然,这决不单单是自然界崇高事物的再现“朔方雪”这一象征体更透露出了社会生活中的崇高美,即社会先进力量在征服邪恶过程中的反复、曲折的斗争过程。

    二、江南雪两种“优美”形态的转化与朔方雪的内在联系。

    “江南雪”这一美学意象包含了双重涵义,它既是虚写,又是写实;既是理想,又是现实,体现了“理想型优美”与“现实型优美”的有机统一。

    文章的写景段是“虚写”体现了“理想型的优美”这种美的形态通过写景,创设了一种宁静美丽的境界——然而,我们能隐约感觉到这种美好的境界被一层淡淡的云气“笼罩”着,犹如“雾中看花”“梦里望月”有一种缥缈之气。“那还是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中的“隐约”作者对有无蜜蜂来采蜜的“记不真切”“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的“仿佛”等字眼为江南雪笼上了一层如梦的轻纱,充溢着“理想之气”这是一种“非现实的理想型优美形态”在作者心中有意识的浮现。至此,文首中那种朦胧缥缈的雾霭仿佛在阳光到来后便荡然无存了,读者似乎看到了“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的,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他们正对着雪罗汉拍手、点头、嘻笑。”这一处写景中以人物的活动为主,实实在在地散发着江南乡村生活的气息,而且这种生活仿佛就在读者身边。此处的“江南雪”体现的是“现实型优美”的形态。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